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7)06-0206-01
心理困境,是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是指在人的心理动机系统中,一般还可能出现相互抵触的动机成分。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冲突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在每一个人的日常都是常常发生的。[1]
所谓“适度干涉”,原是运用于经济管理范围的一种原则,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便曾提出过“适度”的重要程度。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个典故给我的启发非常大,也成为我干涉学生心理困境时的一种原则。
1、目的适度干涉学生的学业困境
每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即便不是佼佼者,也肯定在学业上有着较高的追求。但伴随新课程的全方位铺开,学生的学业负担愈加重,伴随而产生的学业上的心理困境也愈加重,这种趋势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学业上的心理困境要紧表现为:学习焦虑、高原反应、瓶颈效应等。
第一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学困生的身上,因为长期处于班级学习成绩的下游,他们的心理状况大多是顺其自然,但到了临近毕业升学的最后一年,却有很多学生表现出渴望努力,争取突破的愿望然而又面临着很多学科常识的漏洞,这个时候便显现出“学习焦虑”的心理困境;第二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中等成绩的学生身上,他们总是有肯定的学习主动性,也有着积极的学习习惯,但因为自己学习基础和能力的问题,非常难在学业上有更高的突破,表现出停滞不前,忽上忽下的“高原效应”;第三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优等生身上,因为一直以来处于班级学习的前列,他们的自信心较强,也有更高的学习期望,总是喜欢在难点和怪题中探索,这也容易导致在求知过程中一旦遇见挫折便产生怀疑的心理,这种心理较多地表现为一种“瓶颈效应”。
这对这三类学生的心理困境,虽然产生是什么原因和表现的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一同是什么原因,那就是对学业的目的定位的问题。而“适度干涉”就能非常不错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的做法是――目的适度干涉法。即指导三类学生针对自己的特征拟定适度的目的,确定达成目的的计划和评价的规范,包含周计划和月计划,并打造学习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达到一同进步。
从推行的成效来看,目的适度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了自己可以达成的目的,一改“海市蜃楼”式的空泛的理想教育,让学生可以看得到我们的目的,摸得着我们的目的,做的到我们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个体孤立地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式学习,变单打独斗为共进共退,?I造了好的学习环境和成人的角逐意识,更好地促进了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
2、交往适度干涉学生的情感困境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擅长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用途。因而把我们的情绪升华到有益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维持清醒的头脑,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
高中生的心理困境还集中表目前他们的情感方面,现代社会因为自媒体的高度进步,学生之间的交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 模式,更多的交往方法在带给学生心理满足和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情感困境,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闺蜜现象”。所谓闺蜜,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大多是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但现代高中愈加多的“闺蜜”是异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是极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大家可以将它概念为介于正常同学关系和小孩子早恋关系之间的一种现象,学生一旦控制不好,或者因为外面的猜测或质疑就极易产生两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误解,最后产生紧急的心理困境。那样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置这种情感关系呢?我的做法是――交往适度干涉。
1.“适度交往”主题班会课干涉
借助每周的班会课,针对两性交往的各自现象和利弊,有针对性地拓展班会课讨论模式,让学生自己认识正确的两性交往方法,掌握分辨过度交往的弊病,认清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两性交往状况等,提前灌输“适度交往”的意识,为三年的一同生活学习打造和谐、健康的环境。
2.“适度交往”特殊干涉形式
学生的自控力和判断力伴随年龄和历程的提高而不断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同掌握在两性交往中迷失自我,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准时干涉,借助各自机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认清我们的主要生活目的和过度交往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导他们回到“适度交往”的正常轨道上来,才能走出心理困境,才能在同学间形成健康、好的情感关系。
“适度交往”干涉推行以来,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出现“闺蜜”式的小团体,而呈现出全班好似兄妹的和谐环境,更有益于班级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的打造,更要紧的是摆脱了困扰学生的情感纠葛,让他们轻松学习,微笑生活,促进了班级整体成绩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们的心理愈加健康,愈加积极进取。
3、适度宣泄干涉学生的精神困境
精神困境很多时候包含了学业困境和情感困境,但本文所讲解的精神困境主要指学生在家庭、社会与自我之间产生的精神上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目前一些特殊学生身上,如离异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身有缺点的学生等。这类学生在精神上总感觉低人一等,在人格上看上去孤僻,在心理上看上去自卑。研究发现,单纯靠学校或老师的干涉非常难扭转他们的心理困境,但适度宣泄干涉会起到肯定的精神缓解有哪些用途。具体的做法: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引导他们对我们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借助学校设立的心理宣泄室,让他们在适合场所,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任委屈宣泄。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由于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好自救方案。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别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大家不必去当佛教徒,也不需要拒绝别人的援助之手。作为教师,大家就是学生在遇见心理困境时最可信的那个人,所以,现代教育对教师的需要已不止是“教书育人”,还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业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他们心理的治疗者。